淮滨论坛

标题: 白莲花 [打印本页]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2 21:13
标题: 白莲花
本帖最后由 淮河左岸 于 2016-11-22 21:20 编辑

飒飒北风域外来,
小窗幽闭阻尘埃,
空中玉絮翩翩落,
枝上白莲朵朵开。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2 21:19
不错,三,四句工整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2 21:21
可以加精的

作者: 庚申    时间: 2016-11-22 21:25


作者: 冬雪冰阳    时间: 2016-11-22 21:31
我默默地欣赏,不打扰您!

作者: 九霄天籁    时间: 2016-11-22 21:49


作者: 酒朋诗侣    时间: 2016-11-22 22:01
自古文人酷爱风花雪月

作者: 墨染倾城色    时间: 2016-11-22 22:07


作者: 百℃度一下    时间: 2016-11-23 05:24
很押韵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5:49
冬雪冰阳 发表于 2016-11-22 21:31
我默默地欣赏,不打扰您!

这最好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5:50
九霄天籁 发表于 2016-11-22 21:49

谢老大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5:50
楚过劲 发表于 2016-11-22 22:01
自古文人酷爱风花雪月

现在也爱

作者: 酒朋诗侣    时间: 2016-11-23 07:51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23 05:50
现在也爱

这个“爱”是付诸笔下,别歪歪想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8:42
楚过劲 发表于 2016-11-23 07:51
这个“爱”是付诸笔下,别歪歪想

没有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23 09:38
空中玉絮翩翩落,
枝上白莲朵朵开。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2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22 21:19
不错,三,四句工整

还有散文没?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43
诗歌理论想看吗?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4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23 09:43
诗歌理论想看吗?

可以呀。用手机,少发点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44
提升诗歌审美意趣的四种方法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4
可以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45
一、锻造独到深邃的诗意主题
  
  一首意趣浓烈的好诗首先来自它独到而深邃的思想立意。同样一件事情,在普通人眼里司空见惯并无什么特殊的地方,而在敏感睿智的诗人眼里却能发现特别的意趣、独特的情绪体验、深刻的哲理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这就是诗人的过人之处。他能捕捉到别人不以为然的神思灵动,甚至超越天南地北海宇内外、超越古今历史的时空界限,将一个宇宙放进一片叶子,发万古之幽思,聚四方之灵动,合而为诗。正因为诗歌总让人出乎意料,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才使得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具有了永久独特的神韵和魅力。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6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46
当然,获取独到深邃诗意主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诗人后天的倾心磨练。具体方法至少有三个:一个方法是要沉入生活、感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聆听自己心灵的召唤,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要静思默想,在闲暇中梳理、凝练个人感受,注意捕捉灵感的闪现。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7
明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47
第二个方法是要在平日注意诗人心胸格局、思维方式的自我修炼,注意加强政治、哲学、文学理论、文学素养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到达一定境界后,看问题自然不同于常人,就会有独到的发现和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见解。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8
提升文学素养是关键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48
第三个方法是在灵感闪现后,敏锐地抓住难得的时机进行深度的打磨。主要方法是审视自己所预设的主题思想是否是新颖而独到的,如果是前人或自己早已写过的,要么放弃,要么换一个角度重新设计。这个时候,打破常规做逆向思考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你获得新颖而深刻的独到见解。总之,写诗之前必须要严格审视自己的诗歌立意,否则会从根本上毁坏一个诗意灵感和诗歌素材的闪现。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不会写成精品。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9
严格审视诗歌立意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49
我知道这一点,我写诗时也会这么做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0
二、寻找独特唯美的意象
  
  一首好诗绝对不是抽象的理性论证,而一定是由新颖独特的意象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构建起一个独特唯美的诗意王国,即诗歌意境。因此,寻找独特唯美的诗歌意象是提升诗歌意趣,让诗歌吸引人的重要方法。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1
独特唯美的诗歌意象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1
诗歌意象的确定以独特新颖为基本标准。主要方法有两个:一是搜肠刮肚思索最能表现自己思想内涵的、全新的诗歌意象,想别人所未想,用别人所未用。这的确是有一定难度,因为几千年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几乎写遍了所有能写入诗歌的一切物象。但好在物象有限而人的情思无限,这就为诗歌之源泉千年都不会枯竭奠定了基础。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1
说的好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2
以前觉得意象是模糊的概念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3
第二个方法就是给已有物象赋予诗人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情绪感受,使得这一物象不同于以往别人的任何物象。比如一棵柳树,在古人意味着离别,可能在你看来是情人在你面前梳洗时披散的长发,同一物象却演化成两种蕴含不同思想感情的全新意象。此时,换一个角度看待同一物象、赋予其你写这首诗所需要的独特情感是获得独特唯美诗歌意象最为常用的思维方法。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3
这一段太好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3
 三、构建恰切内容的意境结构
  
  构建恰切内容的意境结构,关键在于意象的组合方式。如何将饱含情绪的诗歌意象有效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性诗歌意境是主要的问题。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4
意象组合?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4
这个时候,诗歌意象的有序跳跃和内在逻辑是诗人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诗歌思维一定是跳跃的,它不允许像散文小说运用叙述性语言娓娓道来,而必须采用跳跃的思维方式将一个个看似断裂的意象连缀在一起。这种跳跃和连缀绝不是一首诗歌表象给人的印象那样零散、似乎毫无关联。一首好诗跳跃的意象一定是依据某种内在的特定逻辑有序连缀在一起的。而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加一,是以一种复式结构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诗歌张力。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5
一加一等于二的张力?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6
意象叠加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6
虽然组合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诗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一定的内在逻辑顺序(甚至可能是诗人的不自觉行为,连诗人自己都没太在意的逻辑顺序)是必须具有的。这一点诗人要谨记于心,如果能头脑清醒地研磨、巧妙用好这一内在逻辑,预计写出的诗歌作品效果会更好。要不然,整个诗歌就会是一盘散沙,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当前某些过分晦涩的诗歌,可能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特定的内在逻辑。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7
内在逻辑很重要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7
 以跳跃为外表特征的诗歌内在逻辑顺序主要表现在设计诗歌表述的先后程序上。构建恰切内容的意境结构要求诗人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运用插叙、倒叙、双主线、主副旋律辉映等结构方式,根据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避免平铺直叙,以出人意料之笔法获得让读者反复阅读、反复吟咏、反复玩味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起伏跌宕、出人意料的构建方式(即内在逻辑顺序)是确保诗歌作品获得有效张力、提升诗歌意趣的重要方法。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7
明白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8
做到并不容易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8
四、运用兼收并蓄的诗艺技巧
  
  获得诗歌意趣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巧妙运用传统和现代的诗歌创作技巧。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技巧包括:赋比兴、押韵等各种修辞手法。现代诗歌创作技巧则包括:通感、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段,限于本文篇幅不能一一赘述。但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9
且看三个问题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09:59
第一,必须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统统为我所用。此时最忌讳的是厚此薄彼,偏废一方。无论是传统诗歌技法还是现代诗歌技巧,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局限。自《诗经》而起的赋比兴技艺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其存在的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掌握和借鉴。有一句古语说得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关键要看诗歌所要表现的题材和主题,要学会把恰切的技艺用在恰切的位置上。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09:59
题材和主题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00
第二,要采取以一两种诗歌技艺为主辅之以其他构建诗歌意境的策略,防止过度技艺化的倾向。一首诗歌尤其是短诗,应坚持以一种或两种典型的诗歌技艺为主要结构手段,要避免采用纷繁杂乱的诗歌意象、采用多种繁复的诗歌技艺来结构诗歌的倾向。否则会陷入逻辑混乱状态,过度的技巧运用会给人以玩弄、炫耀技巧的嫌疑,与诗歌的整体表达也是不利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0
两种诗歌技艺?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1
获得技艺不容易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03
第三,要坚持本色的灵动书写、运用充满灵性的文字来完成诗作。一方面,要防止虚词的过度使用。因为这样一来,诗歌的节奏就会松散拖沓,看似思维连贯,实则缺乏跳跃和灵动,让读者一览无余,这样的诗会失之于浅薄。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修饰。大量形容词的使用看似华丽,但却使诗歌缺乏了质感。因此我们提倡本色写作,让心灵动起来,让文字获得灵性。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和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一首好诗就会卓然而出。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4
明白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04
综上所述,诗歌创作可以从主题立意、意象选择、意境构建和技巧运用四个方面明确一些规则和方法,规避一些常见弊端,进而达成提升诗歌意趣的最终目的。诗歌意趣的提升又会帮助诗人叙写出一首首令人爱不释人的经典诗作,诗歌繁荣就会成为可以预期的美好未来,我们应该悉心努力,静待花开的时节。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5
这一篇真不错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05
意象组合与审美空间
                                                                              苗雨时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6
正想看这方面内容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07
诗的空间是审美空间。与自然时空不同,它不是实在的,而是创造的。英国哲学家雷诺兹说过:“诗的生命在于它脱离真正的自然而获得自由。”诗的空间是诗人超越于自然时空之上的一种心灵的自由创造。“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时间的浓缩,空间的挪移,都凝聚在诗人一刹那的情感状态之中。内空间开张,必然引动和催发外空间的变形,于是完成诗歌艺术空间的创造。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7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08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09
意象是诗歌空间的构成的主要支柱和实体元素。关于意象与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曾做过精彩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意象技巧之所以成为诗歌的重要技巧,正是构筑诗人心灵审美空间的需要。意象的单体性和脱节处理,常适合摆脱生活原样的局限,在更广阔的虚幻空间中多侧面、多层次地聚合诗人的主观心态,使诗人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0
明白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11
意象组合方式,变幻无穷,多种多样,如果就意象间的关系看,至少有下列几种: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1
几种?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11
意象派生。在意象组合系列中,从一个意象演化出另一个意象,层层蜕变,辗转相生。这一过程,自由联想起着催化和促发的作用。例如,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有这样一节: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2
看例子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12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2
写的真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13
在这是,“长城”作为基本意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锁链”、“身躯”的意象都由“长城”派生而出。“硝烟”由“长城”联想而来,“白骨”、“白云”、“鸽子”又均由“硝烟”依次衍化而成。基本意象派生出一系列等价意象(派生意象不是对基本意象的修饰)。这种从个别到繁复的网络状意象结构,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民从苦难到抗争,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浑厚繁重的思绪。这是单纯就长城写长城的诗所不易做到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3
明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18
意象串连。与意象派生不同,它不是从一个意象生发出另一个意象,而是一些意象按照事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串连起来,组成意象链条,以开拓诗歌空间的纵深。例如,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9
这样才明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19
永远缺水的水瓶
    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是为了
    留给身后,是为了继续前进
    大漠,孤烟,无限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19
为了前进?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0
“缺水的水瓶”隐喻求知的饥渴,找到了“水源”暗示了人们终于如愿以偿,然后在过去与未来的历史座标中写事业的艰难——“大漠”,意志的高耸——“孤烟”,以及“无限”美妙的前景。这一系列的意象有明显的诗意线索贯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象征地表达了人们求知的热情和理想。这种写法比直白地表露和实写更耐人深思和寻味。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0
是耐人寻味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1
意象并置。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例如,舒婷的《思念》: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1
舒婷?名人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1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2
她的诗不好懂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6
四个意象分别写出了思绪的纷乱、思念的无着、回忆的苦况和向往的无望。这些意象表面上看,犹如散放的四颗精美的珍珠,彼此毫无关系,但由于情感的内聚力,这些珍珠的光芒从四面投射到一个聚焦上。这样,就蒸腾起了浓郁而深挚的“思念”,形成了多义性和朦胧性的情感结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7
多义朦胧结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7
意象迭加。一个意象投影到另一个意象里,两个意象迭印而产生一个新的意象。正如赫尔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而这个新意象又不完全丧失两个原意象的特征和功能。例如顾城《眨眼》中的一节: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8
顾城,也是朦胧诗人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8
自杀的那个?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8
对,就是他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9
名人自杀,可惜可叹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29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29
转变太徒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30
这有点类似庞德的《地铁车站》,由“脸庞”幻化为“花瓣”。不过它隐没了幻化过程。此处由“红花”幻化为“血腥”,两者同在,相互迭印,彼此闪映,这就造成了一个外美内丑的新意象,同时暗示了它们的内在转换。正是这错误年代产生的“错觉”,寄寓了诗人对时代错误的谴责,意蕴十分深远。
意象组合的目的是为了架构诗的艺术空间,传导诗人审美的情思意绪,同时为读者提供“第二度创造”的契机。因而,意象构成必须遵循艺术结构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31
意象构成必须遵循艺术结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31
第一,整体性。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杂多,但必须整一。诗也如此。诗的意象组合不能是一堆破碎的彩色玻璃片的零乱反光,它必须在一定诗性意图的统摄和导引下,在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意象做有序化处理,通过调节使其趋向既定目标。意象组合与情感定向是一致的。诗中的单个意象不能处于孤立状态,溢出整体之外,它的意义和作用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同其他意象的联系和结合,也就是形成诗的意境。诗的艺术价值是整体价值。所以,一首诗的胜利,是整体美学的胜利,是意境的高标。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32
有机整体,知道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32
第二,疏密适度。既然意象组合产生的是整体效应,那么诗歌蕴含的深厚度,就不单纯在于单个意象排列的多少,而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构成。为了造成诗歌的深远意境,产生一定的空间感,不仅要选取根植于诗歌意蕴底层的典型的意象,而且在组合中要做到疏密适度、虚实相间,注意留有艺术空白,充分发挥意象脱节的功能,在意象间离中造成无物之象,以供读者联想和想象。单纯强调象象的数目,是对意象密度的表面肤浅的理解,真正的意象密度在于意象综合的弹性和张力。一篇优秀的诗篇,总是以简驭繁、单纯而丰富的。一片密不透风的森林,只会令人无路可走,迷失方向,空手而归。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33
疏密适度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33
高尔太说:“美是自由的象征。”而创造,是人生命自由的主要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架构开启人们的心灵,而心灵的审美跃动又投影于意象建构,两者相摩相荡,相济相生,拓展和升华出一种深致悠远的空间感,而缪斯的精灵则如一朵流云在广阔的艺术天宇里,自由漫游,幻化出千姿百态,五色缤纷。这正是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致。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23 10:34
美是但由的象征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23 10:34
这两篇好好看看,肯定有收获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www.huaibin8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