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老榆树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寿
时间:
2020-11-9 08:50
标题:
老榆树
老榆树
难得的好机会,和朋友一同去感受红色革命根据地,回忆历史,追忆先烈,张家口革命历史故事千千万,今天把看到的听到的,掐枝折叶,和大家一分享。
一路崎岖的山路,只能一辆车通行的单行道,总担心对面来车,朋友说,村里长居住的人数不多了,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故土难舍,不愿意随孩子们离开这里,确实,行走了二十多里的山间小道,没有遇见一个人。心中还是很期待。远远望去,殷家沟村就在眼前,村落依傍在南流河的小河边上,小河说是河其实也是条路,只有雨季才有水流,平时多数是干涸的。原始的窑洞和矮石头房,外墙粉刷一新,大碾房里坐着几位老人正聊着天,见到有车进村,老人们亲切的打着招呼,邀请进家喝口水;一进门被门楼的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所吸引,多少个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当年木结构的瓦房,历历在目,不失当年的壮举,感叹之余,一碗山泉水下肚,清爽灌顶;墙上贴《红楼梦》《大闹天宫》《少林寺》都已经发黄,那张六十年代荣获的奖状,更让人震撼,还在使用的风箱,木犁,老式农具依旧发挥着余热,除了电视机和电灯,一切存设还停留在初始时那个年。
殷家沟村山下的深处,纵横着当年抗战时的地道,多年不用的地道塌陷了许多,还有一部分被做成土豆窖,发挥着它的作用。隐藏在山腰和枯井就是地道的出入口,隐弊的效果很好,不是知情人根本不会想象到的,如此完美的结合,想起电影【地道战】里的片段也不过如此;据听说,在这里拍摄过不少抗战系列的电影、电视剧。进入地道入口,是一段需要弯下腰行走的窄小的通道,窄道的尽头有孑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过了孑口地道宽阔了很多,可以 两个人并排直立行走,地道全村相连,家家相通;地道还设有排气孔,瞭望口,射击口,厕所,学校,食堂,仓库,还有一个礼堂;地道里的烟筒和地面的住户的烟筒是联通的;敌人来了,村里人全部进入地道,学习、生活、战斗各不耽误,在抗战胜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部分地道是当年提出“深挖洞,广积粮”时期挖掘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到这项宏伟的工程,不仅仅是赞叹,更让人感受到先烈们当年战胜日本鬼子的决心和信心,被这全民族的凝聚力深深的打动;正像伟人所说的“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华儿女在反对压迫的斗争中,拧成一股绳,勇于冲锋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了中华魂。
在殷家沟村一河之隔的对面山坡上,是瓦玉沟村所在地。村里的最后一户搬出后,老榆树也落下最后一片叶子,这棵老榆树,是瓦玉沟村的历史见证者。它就长在村南面的戏台前,说起戏台不如说是个庙,早年的庙在‘文革’时期已经拆除所有的神像,被改建成戏台,高高的墙上依然还残存着当年的宣传标语“打到一切牛鬼蛇神”"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风雨中和老榆树相依为命,共同经历着历史的变迁;那一条条用鹅卵石铺成的村庄小路,见证了曾经的繁荣和尊贵。老榆树一直庇护着村里的老老少少,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繁荣枝叶,茂密的榆树枝叶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是村庄里的老人和孩子乘凉的好去处;树荫下老人们拉着家常手里做着针线活、女人们在水塘里洗衣、小孩子们趁母亲不注意,赤身裸体跳进水塘里游泳,脸上涂上塘泥,和小伙伴在水里抓猫猫;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和老榆树有讲不完的故事。树梢上的喜鹊窝,没有枝叶的覆盖,成了漏水的窝了,早被喜鹊爸爸喜鹊妈妈抛弃在哪里,等待着他们的孩子回来这里再续前缘。
瓦玉沟村原名瓦窑沟村,和家殷沟村一样都是张家口市宣化区王家湾乡的一行政村,由于和邻乡的一个村同名,后改名瓦玉沟村。老榆树是瓦玉沟村的地标,树高三十多米,树身粗壮,需要三人手拉手才能抱住,主干上方分成两个次干,形成个‘丫’字,树身离地面两米处有一个凹陷处,树活着时,不间歇的向外留着水;听老人讲,这个凹陷的地方是当年栽树时,在修剪树杈时,落下的痕迹,它拼着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没能愈合的伤口留下永久的凹陷。树旁的水塘已经干涸,枯萎的水草趴在塘底,取而代之的是旺盛的芨芨草,郁郁葱葱,竞相增长。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人去房空,小路上,院落里长满草和幼小的榆树苗。朋友说这里的海拔高度在一千多米上,缺水严重,水浇地很少,只有桑干河田附近的土地才可以浇灌;一直以来的黄土地就是望天收,土地的贫瘠,微薄的的收入,近百年来,没有太多的改善,也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整村迁出的。政府建成的水窖,依然在哪里静静的储存着清澈的泉水,等待着归乡的游子,再尝一尝这家乡的甘露,铭记心头的家乡味道,就是那个经常在梦里出现的味道,回味无穷。整个村落已经无人居住,人去房空,无人打理修复,残垣断壁已成现实,满眼的慌凉感油然而生。久居城市的人向往田园,久居田园的人不一定向往城市,喜爱农庄的四合院,更接地气,恬静而优雅;搬离村落的人们,时常不断地回来看一眼这故土旧居,看一眼这曾经是自己的出生地,在有生之年的最眷恋的的地方,在这里留下很多讲不完的故事;孩子们已不在热恋这里,他们出生在城里,对这里也没有了留恋的情怀,只有清明节时跟随长辈一起去上坟祭祖,如若没人带领的话,很可能记不清祖坟里躺的是谁了。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偶尔有一片一片的地皮菜,干结成小片,一撮一撮的;蒿草已过膝,自然生出小树苗快有人高,偶尔有几声鸟叫,好久没有听过的蝉鸣,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被惊吓着跳动的蟋蟀,时而鸣叫几声呼唤它们亲密伴侣,追逐着,跳跃着,在逃避那很久没有看见的大脚板板。村里有一户最大的院落,在这个山顶的村庄里,有这一亩多的大院子,让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主房座西向东,五间大窑洞,实木雕刻的门头历历在目,显示着与众不同和曾经的芳华;街门向南开,砖头砌成的门楼别致大方,门楼的西侧,依着主房搭建了一间门房,是主人劳动归来存放农具的地方;主房的对面是对应的一排东房,宽敞明亮,分隔成三间,都独立开门,靠北头有两间一体的,是初成家的儿子儿媳居住地,另外两个小间是小辈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墙壁上还粘贴着奖状;东房的南头有一个小小的猪圈,村里有一种习惯,年年养头大肥猪,春节宰了一年有肉吃;地里种上点菜、土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不亦乐乎。靠南墙的位置,在猪圈和门楼之间的驴棚,驴槽里驴子吃剩的草料,长出緑苗来;驴是当地的主要生产和交通工具,用驴耕地,驼粮,推磨,也是家庭的最重要的财富;主房的 门前的北面是厨房,厨房的门前是一块高出院子的一块平地,平地的东南角有一棵杏树,低矮茂盛,小孩子站在地上也能摘果子;这块高地在院子里特别显眼,出入街门和东房都要走几步台阶,下雨不存水,是一家人的夏季乘凉、凉晒粮食、吃饭的地方;厨房和东房的结合处有一个小小的鸡舍,下面是鸡的起居室,上面搭起个小棚子是母鸡下蛋的窝,每当听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小孩总会蹦着跳着去收母鸡下的蛋,拿上这热乎的鸡蛋高高兴兴的送到奶奶手里,总会听到奶奶说:“我的孙子会干活了,不吃闲饭喽?”说着还要抱起来亲一口;夏季来临,杏树枝繁叶茂,鸡叫狗跳,猪哼哼、驴长鸣,大公鸡飞上杏树,拍打着翅膀高歌一曲;主人忙碌了一天收工回来,院子里女主人已经摆上炕桌,端出刚刚出锅的莜面,熬菜,请出长辈,叫出学习的孩子们,一起品尝着这百吃不厌的农家饭;饭后,儿媳忙着洗碗刷锅,女主人照看着小孙孙,围着炕桌听长辈讲老榆树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祖先带领着他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好一副农家欢乐图,老者儿孙绕膝,一家人四世同堂,人生何求?
据说老榆树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明朝时期,当时的大迁徙,造就了瓦玉沟村,村民的姓氏比较杂乱,张王李赵啥姓氏也有,翻阅了多部史料已无法考证。先民们想也没想到,当年来到这黄土高坡上,一无所有的不毛之地,无意之间种下这棵榆树苗,经历数百年的风霜雪夜,如今已是掺天大树,他们的子子孙孙围绕着这棵老榆树蓬勃旺盛的发展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一代新人替旧人,又一代新人接替旧人,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老榆树依然挺拔,更加出类拔萃。瓦玉沟村的东面原先有一个大窑厂,这也是当年起名叫瓦窑沟村的原因,这里也是塞外的一个重镇,经济发展史无前例,窑厂的砖瓦销往周边多个县,经济的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和人口的发展,大批的外来人口涌进窑厂,成为窑厂的工匠,子承父业,一代代传承着。经济杠杆的调整,当年的窑厂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车水马龙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工匠的子孙们又一次像他们的先祖那样,背起行囊出去寻求更好的发展,小镇又一次历史性的恢复往日的寂静。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初春时节老榆树的榆钱救了村里老少的命,一张张干瘦的黄脸,一个个饥寒交迫柔弱身躯,小小的榆钱,煮熟或者生吃,对于饥饿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道人间的美味,她丰富的纤维素,有助于饱腹,易于消化又通便;好在春天来了,遍地的野菜露出小丫丫,小尖尖,西玛、苦菜、蕨菜、娃娃拳、灰灰菜、竞相出土,才使得榆树皮免招屠腾,老榆树得以幸存。
站在老榆树下,仰望着你伟岸的身姿,触摸着那苍老的树皮,感受你曾经的风风雨雨;为你的伟岸身躯而赞叹;为你的枯萎树干而惋惜;你的美丽的倩影永远封存在记忆里。满山遍野的小榆树苗都是你播下的种子,你虽老去,凝固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你的子孙们在茁壮成长,若干年后,会长成现在的你。
写于张北
作者陈涛,笔名:三寿
20200927
作者:
哆啦A梦。
时间:
2020-11-9 13:38
字多,才华横溢,你最厉害!
作者:
李寻欢1
时间:
2020-11-10 06:37
厉害了
作者:
三寿
时间:
2020-11-10 15:40
九月暖阳 发表于 2020-11-9 13:38
字多,才华横溢,你最厉害!
谢谢夸奖
作者:
三寿
时间:
2020-11-10 15:41
李寻欢1 发表于 2020-11-10 06:37
厉害了
谢谢支持
作者:
李寻欢1
时间:
2020-11-10 21:33
三寿 发表于 2020-11-10 15:41
谢谢支持
客气了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www.huaibin8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