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淮滨历史演变:“乌龙集”何时得名《淮滨》 [打印本页]

作者: 秋岗    时间: 5 天前
标题: 淮滨历史演变:“乌龙集”何时得名《淮滨》


淮滨县城过去叫“乌龙集”。




(乌龙集,今淮滨县城。乌龙集在明、清时期是豫东南一处重要的粮、盐集散地,清末为豫东南之巨镇。)

乌龙集何时得名《淮滨》,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是。1952年建县时的命名。其时“淮滨”二字在本土的使用却早于建县。这还得从乌龙集的历史行政沿革说起。     

清代,息县县域置28里,47保。乌龙集始见文字,悉属薄溪里乌龙集领保。     

1930年,息县置七个区,乌龙集为第七区,辖地方48保;1936年,息县置三个区,乌龙集为第三区,辖地方18保;1941年,乌龙集被改称《息县淮滨镇》,辖地方20保。这就是“淮滨”二字最早的历史记载。

乌龙集改为镇治,并取“淮滨”为名,也应是依据乌龙集所处淮河地理环境之优势,取“淮河之滨”之意。

由于乌龙集更名为淮滨镇,当时的乌龙集上的京剧演唱团体《移风剧社》也更名为《息县淮滨区抗敌话剧团》。地方知名士绅张子尤,联保主任祝泽夫还分别为剧团更名庆典题赠了联、匾。联语为:“淮长八百,滨多名区;话满三千,剧释疑团。”联中嵌“淮滨”、“话剧”,可谓构思用心;匾文为“启迪文化”,亦可谓境界高远。     

乌龙集更名淮滨镇是1941年(民国三十年),而(移风剧社)更名为《息县淮滨区话剧团》也是l941年(民国三十年)。

为什么同一个时期会出现“淮滨镇”、“淮滨区”两个不同的地方建制称谓呢? 原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时势。民国政府已无力和无暇顾及地方政权。社会动荡,政令不通,形成了人事上的混乱局面。一些地方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频频草草更换。地方原任职官员虽被撤换职务,却无视撤令,仍以原职任行使权力,形成了一个地方,两个行政长官互不相让,各自强行为政,僵持不下的对立之势。当时的乌龙集就是这样的状况。     

乌龙集在1941年(民国三十年)前夕,为“乌龙区”(区公所设在湖北会馆处)。当时的区长是简承山,而改名“淮滨镇”时(镇公所设在北街火神庙处,时任镇长是任建宇。两人是你当你的镇长,我当我的区长;镇长管不了镇外所辖的保;区长管不了原所辖镇上的保。双方各有一帮势力班子。 图片



(上图,1947年国民党息县政府公文中的“淮滨”字样)

   
(上图,1950年的淮滨老照片,注意看门楼上悬挂的“乌龙集”字样)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为从根本上解除淮滨镇地方势力对镇行政事务的干扰,息县最后一任县长张玉龙,决定先将淮滨镇的地方武装建立起来,作为镇公所的“保驾”和“震慑”势力,然后重新任命镇长,以强势取缔原淮滨区政的《淮滨区警察中队》,扩编为《淮滨镇警察分局》,任命原区中队一名叫路雁峰的警察为淮滨镇警察分局局长。然而当委任状下达,路雁峰将欲赴任就职时,解放大军开了过来。面对全国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形势,路雁峰也只有无可奈何,扫兴地带着委任状回了老家息县项店。



     至于1952年,地方建立县治,以“淮滨”二字作为县名,也许当时的决策者们,依然觉得取“淮河之滨”之意,是最为恰当,最佳选择的命名,最后决定下来。说是沿袭“淮滨镇”之名也罢;重新命名也罢,反正,“淮滨”是一个灵气、吉祥的名子。“淮滨”二字,给淮滨人民带来了福运;也让淮滨县成为淮河上一颗璀璨炫目的明珠。


下图:乌龙集今貌





















——————————————————
作者:李健,1946年生,1966年7月从淮滨高中毕业,编纂过多本有关淮滨地方文化与历史的著作。专业志:《淮滨县文化志》;《淮滨县戏曲志》;《淮滨县舞蹈志》。

作者: 室内翻新装修    时间: 5 天前

作者: 老闲人    时间: 5 天前

作者: 小河流水    时间: 5 天前

作者: 刘先生灬    时间: 前天 16:49
为何不把淮河两岸挖一挖,沿河发展,建成滨水城市呢?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www.huaibin8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