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68
- 精华
- 0
- 积分
- 29
- 马克
- 264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9-10
- 最后登录
- 2015-9-23
2级:士官
- 注册时间
- 2007-9-10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近看了悠客姐姐的《露天电影》和一鹤老师的《故乡散记》,勾起我对童年的很多回忆.让我最怀念的还是故乡的那个老屋,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记忆中温馨的家.那里包含着我童年的快乐与忧伤,承载着我童年的纯真梦想。
那是个绿树环绕的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家家都住着土坯房,门前屋后几乎都绿树成荫.我家座落在村子东南角,是进村的第一户.村前有个大池塘,池塘堤上栽满了杨柳,一到春天即杨柳拂堤,景色宜人.我家就在池塘边上,门口种了几个槐树、两棵榆树.每到夏天,村里人从农田回来,都跑到我家门口乘凉.我们村子那时没有通电,也就没电风扇,人们喜欢走出院子纳凉.晚饭后人会越聚越多,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妇女在一起谈农活、谈孩子,男人们则天南海北地乱吹.那时没什么娱乐,聊天即是最好的娱乐.那种场面和谐而动人,感觉真好。
土坯房有个好处,冬暖夏凉.因为墙是土坯做的,很厚,夏天很难晒透,所以屋里很凉爽。每次夏天从外面玩得火热,回到家里的那种感觉,就和现在进了空调房差不多.土坯房还有一个好处:夏天天气炎热,小孩的胳肢窝和屁股很容易"遮皮'',现在人们可以用爽身粉,那时没有,妈妈就掐一点墙面上雨泡灰(雨水淋过的,很细)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人擦在身上(还可以预防长痱子)。 我在土坯房里足足生活了二十年,一直住到我出来打工。就在我出来那一年,妈妈搬出老屋,搬到了新造的砖瓦房里。
我家有六间土坯房,前面两间,一间做过道,一间做牛屋.沿着过道走进来是一个大院子,院子的东半边是一间厨房,厨房的南边有棵石榴树,曾是我最为钟爱的果木。西边是猪圈,猪圈的边上有两颗柿子树.厨房的北面是三间宽敞明亮的堂屋.三间房子中间不是用墙隔开的,是用芦苇编成一排,然后用泥巴涂上一层,虽然不是水泥,但看上去很光亮.两边留了两个小门,用一块漂亮的花布做门帘,记忆中我最喜欢摆弄这个门帘.一到秋天我们种的草子子熟了(那个草子子每到熟了,一粒粒像颗漂亮的珍珠),我就会摘来很多,穿成一串串珠帘来做门帘.每年过年我们都喜欢买上几幅画贴在墙上。中间一间做客厅,东面一间是我和妈妈姐姐的卧室,西面一间是两个哥哥的卧室.记忆中我们家的老屋是村子里最好的,里面还有一点儿简单的家具。
那时的农村,想建一座象样的土坯房其实很不容易. 在我遥远的记忆中,土坯房建造程序是这样的:先选一块平坦、土质好、粘性强的水田,秋后水稻收割后拔尽上面的枯稻桩,用牛拉着石滚反复碾压,一直压到一面光、泥土全部滚压粘在一起。然后请上一些亲朋好友,用石灰在田里放上线,分成一块块小长方形,再用直的铲刀切成一块块,最后用特制的砖锹把砖模从土里拉出来。然后再将砖坯整齐地垒起一条条长墙,中间留出间隙方便透风,上面再用稻草遮盖以防淋雨。这样,过一个多月,等砖坯完全风干成形后,便拿来建房子。
虽然我还没出生,我们家的房子就已经盖好,但我后来经历过为我大哥盖房子的所有程序。最热闹的时候要属“上梁”了,主梁要用红绸子系着,在拉上屋顶的一刻要放鞭炮驱邪,同时主家备上好烟好酒款待建房子的人,还向围观的孩子们撒点花生糖果什么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总是站在刚建好的墙边,眼晴瞄着主梁,就等它拉上屋顶的一刻糖果从天而降,然后眼疾手快、四处争抢。房子上梁后安檩子,檩子一般六根,前面三根,后面三根,中间是梁,然后就是拉笆 (就是用竹棍排在檩条中间,让中间没有缝隙)。我住的房子是芦苇拉的,等哥哥盖房子时用的是竹棍. 拉笆后就是糊泥:先把田里的土用锹铲细,再加上水,一直到和成泥浆,然后在拉好的笆上摊上薄膜,把泥浆在薄膜上粘一层,然后是盖瓦,最后用泥巴给里面完整地涂一层,再安上木质的门窗。这样,一套房子就算盖好了。
我出来两年,还没来得及回去看一眼,房子就被大哥拆掉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那恋恋不舍的土坯房.当我听到哥哥拆房消息,回忆着在那里曾经发生的快乐与辛酸,禁不住潸然而泪下。如今虽然土坯房不在了,但留在我心头的记忆却历历在目,在那间土坯房里,我经历了太多的欢乐与忧伤,至今我依然时常想起煤油灯下自己写作业的情景.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我,学会了勤劳,学会了坚韧。
如今那个老屋,那个我寄寓了很多情感的土坯房,早已销声匿迹,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但有时它还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也许因为房上的每一块土坯都刻着我成长的痕迹吧!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去年回家时拍了两张别人家的照片,就贴在这里,算作望梅止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