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85
- 精华
- 0
- 积分
- 888
- 马克
- 34692
- 金币
- 4
- 在线时间
- 237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1-1
- 最后登录
- 2014-3-19
7级:中校
  
- 注册时间
- 2007-11-1
|
50楼
发表于 2009-5-21 21:10: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信阳
商城二日游记(原创二)
原帖由 在路上求索于 2009-5-21 19:04 发表 2009年5月17日
早六点即起。和钻石老九一起去宾馆旁边的菜市场转转。我一直认为,观察一个城市,它的高楼霓虹灯体现不了那个城市的特色。要深入了解一个城市,有两条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乘坐那个城市的公交车出行;二是去集贸市场转转。在这两个地方,最能够代表这个城市的风格,这个城市的人情民俗、喜怒哀乐,在这两个地方,会真实地表现在你的面前,它没有丝毫的面具,不再有做戏的人生。
菜市上,最多的是鱼类:鲤、鲢、乌贼、黄鳝、泥鳅,当然,少不了名震天下的豫南甲鱼。还有各类新鲜蔬菜,带着山野的露珠儿,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些提着菜篮赶早市的人,操着当地的方言,讨价不价。如果有人把这样一幅幅风物图画出来,再配上现代版的竹枝词,岂不是更加美妙鲜活?
7时,在代炳先和快乐人氏的导引下,我们一行出发前往西河峡谷,那是“豫南第一峰”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处景点,是我们此行要观赏的第二个峡谷。
金刚台位于县城东部苏仙石乡境内,它是大别山在河南省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584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还要高出27米。金刚台的主峰平顶铺,登上后宽阔坦荡,可容直升飞机起降。站在平顶铺上,大别山风光可以尽收眼底。可惜我们此行时间不够用,只好退而求其次,游一游金刚台下的西河大峡谷,也算是到了一回金刚台下,多少可以聊补遗憾之心。
在游西河峡谷前,先去了商城县其鹏有机茗高山茶场参观。作为一个信阳人,我知道采茶以谷雨前为最优,现在已近小满节气,信阳毛尖茶叶特有的尖毫已经不多。但无论如何,如此真切地亲近茶场,在我还是第一次。
商城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来自大别山腹地商城茶乡的古老名茶“雀舌”和“银针”,就引得老外赞叹不已,从此蜚声国际市场。信阳毛尖,早在唐代就被茶神陆羽评定为:“淮南茶以光州上。”商城即为光州所辖。中华名茶,多产于云雾山中。而金刚台的大山,诸峰皆在1000米以上,峰高谷深,四季云雾缭绕。清嘉庆《商城县志》说:“金刚台高势耸天,无垠瀑布兜满山,山涧谷地满是水,幽谷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孕育了大别山中茶叶的优秀品质。当地竹枝词所描述的:“爱探惊雷吐新荚,提筐争向雾中觅。”说的是采茶时节,采茶姑娘们采茶的情景。
茶场的主人周其鹏,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有机茶,一群驴们兴致勃勃地采茶品茗。上车时,周老板特意登车致意,他说因为要有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所以茶场正在修整,不然他一定尽地主之谊,用当地的特产来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客。正所谓“好话一句三春暖”,虽然我们没有吃到主人的当地特产,但商城人热情好客的印象却保存了我们的心中。
以地名而推测,有西河就有东河。我向一茶场的工人一问,果不其然,此处大山中,拱起一脉,名“天梯峰”。“天梯峰”有如一对称轴,将金刚台一分为二,峰东为东河景区,峰西为西河景区。
我们走的是西河景区的一段。据旅游资料介绍,西河全长13公里,河水清冽,两岸峭壁耸立,奇峰突兀,山水组合,和谐自然,所谓“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峡谷两壁青山与潭、瀑、溪、泉和谐共存,以其声、色、姿使眼前的山充满了韵律和节奏。和昨天游览过的黄柏山大峡谷相比,如果说黄柏山大峡谷以树木为盛,像一个伟丈夫。那么,眼前的西河峡则更像是一个姿态曼丽的少妇,它无处不含情,无处不留意。走在峡谷中的山道上,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再见了大别山》和歌词:“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我以前在卡拉OK歌厅里不止一次唱过这首歌,现在身临其境,我对于那首歌有了更深的诠释和理解。
途中不时有小雨淅沥而至,有时在山谷的这边还有雨,转过一个谷口就没有了雨,只有白云在身边飘浮。我们在雨中行,在雾中走。当走出这段峡谷,回头看看来时路,刚刚亲的过的风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汤泉池。汤泉池风景区是河南省著名的温泉疗养和山岳风景区,它位于商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鲢鱼山水库上游西岸,大别山腹地金刚台脚下,以温泉水的医疗效果而闻名
汤泉池是以温泉命名而又因温泉的医疗价值而闻名。温泉大约形成于一亿年以前,现有三个泉眼,日出水量650吨,水中含锶、银、钛、硼、铬、铜、铅、钙、钠、镁、钾、氟等多种元素,故有“药泉”之称。早在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中称其“温汤”;《商城县志》记载:“温泉,在西南三十公里,自石罅中流出,其色绿,其热如汤,人浴之可治疥癞”。乡民依泉聚居而成“汤坑店市”,并建“净梵寺”于雷山,建“汤坑桥”于灌河之上。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乾隆皇帝游览汤泉池,御笔题书“汤坑”,并立碑志之,汤泉池遂名扬天下。
三百多年前,李贽离开黄柏山,来汤泉池小住。以他的生花妙笔写下《温泉酬唱》:“大都天下士,已在此山中。爱客能同调,相随亦向东。洗心千涧水,濯足温泉宫。超级大国矣先余弃,愿师卫武公。”李贽离开商城,在通州住了一年,被当权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由,投入大狱。此时,李贽已76岁高龄,面对迫害,他选择了以生命相抗争,在狱中以剃刀自尽。临难前,李贽写下一首诗:“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李贽先生走了,我不知道,“名山大壑登临遍”的李老夫子,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是不是想起他曾留下足迹的商城,黄柏山、汤泉池。但我知道的是,商城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先知一样的思想家。在汤泉池景区,商城人为李贽先生修了亭子,如今已是游人如织。
我们不得不离开了,汤泉池也没时间再多看一眼。那么,我们还是吃吃汤泉池水库里养大的鱼,再点几样大别山里的山野菜,这些能够让我们的此行永久回味吧?我相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