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attachimg]135693[/attachimg]
南疆3月,春意盎然。伴随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从疏勒县洋大曼村不时飘来一阵阵用汉语、维吾尔语、英语三种语言交相朗读的读书声。这在洋大曼村,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洋大曼村,是南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一个最为偏远的维吾尔族小村庄,洋大曼中学是这个村的“最高学府”。三个月前,新疆军区某部军嫂闫红娟在洋大曼中学第一次用维、汉、英“三语”进行讲课时,她那流利的维语、英语以及熟练而又生动的精彩讲课,不时赢得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课后,该校党支部书记艾斯卡尔竖起大拇指对闫红娟说:“你是我们学校建校50年来第一位汉语教师,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学校充满希望的明天。”
2004年,闫红娟与新疆军区某部干部华伟祁结婚后,为支持丈夫安心边疆军营,大学毕业的她依然辞去在吉林一家知名公司任业务经理的工作,来到南疆喀什。在驻地几年的生活中,小闫深切感受到边疆地区教育工作的艰苦和滞后。与其闲待在家,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她决心为边疆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
2007年11月,闫红娟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喀什地区补充教师语文专业考试,并被录用为国家正式教师。面对众多学校的邀请,她主动放弃了在喀什市工作的机会,瞒着丈夫选择了最偏远、条件最差的洋大曼中学。南疆绝大多数乡村学校因交通不便、语言风俗不同、教学环境十分简陋,尽管早就实施了维汉“双语”教学,但汉语教师十分紧缺,“双语”教学大都有名无实。闫红娟的到来,成为洋大曼村的头号新闻。热情淳朴的民族群众倾村出动,跑出几公里迎接闫红娟,并给她送来了羊肉和馕。第一次享受到这种特殊待遇的闫红娟,看着全村群众和学生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激情不禁伴着感动而生。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努力的工作加倍回报。
在洋大曼中学工作几个月来,尽管每天饿了一个馕,渴了一碗水,宿舍也十分简陋,但闫红娟并不觉得苦,她不仅担负了所有班级的汉语教学任务,还主动申请开设并担负了全校的英语教学任务。春节过后,闫红娟拿出两个月的工资,为学校购置了一些必需的教学用品,并决定长期资助两名家境十分贫困的学生
“这么好的老师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学校党支部书记艾斯卡尔曾小心翼翼地探问闫红娟在洋大曼到底能呆多久,闫红娟幽默地回答说:“如果非要定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