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导读: 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当年下到信阳的知青回忆,里面多次提到的“白庙集”即今天的北庙。可见当年的北庙依然是一个辐射影响极大的集镇。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繁重的体力劳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业余生活远远地满足不了我们那颗青春萌动的心,生活的艰苦和物资的贫瘠好像暗无天日的乌云深深地压在我们的身心,我们最盼望和期待的快乐莫过于“赶集”了。
一般来说去赶集都是男女同学混合着一起去,一来呢有了什么事情男同学可以抵挡一下,二来呢女同学买的东西可以让男同学帮助给背一下,毕竟男同学的力量还是要比女同学大得多。不知为何,有一个奇怪的事情,使我至今也不得其解——我和梅从来不与男同学一起去赶集,也不爱与很多人一起打哄,每次赶集都是我们两人一起去,而且都是去距离我们的驻地十几里的“白庙”集。
从我们队里到“白庙”集的中途要过一条“春河”,河面有十几米宽,川流不息的河水日夜流淌。夏天和春秋天还好说,特别到了冬天,那条河的河面似冻非冻、冰凉刺骨,接触到皮肤上像针扎的一样、似万箭穿心,水深及大腿处。所以,我们冬天赶集时,每次过河都要把毛裤脱掉,把秋裤挽起来,扛着沉重的旅行包,拿着衣服,我们俩互相搀扶着慢慢地渡过去。现在想想,尽管赶集的途中是那么地艰辛和受罪,我们还因此而乐此不彼地向往和期待,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生活境遇了。
其实,赶集最常买的东西就是花生,我们那里是花生的生产盛地,农民家家户户都种花生。一般来说第一次在集镇上找到一个卖主后就会经常地光顾这一家了,这样的话就会省去很多的时间去找卖主,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农民很善良和好客,他们不但把我们当买主,也把我们当朋友和客人,每次买卖成交后都会非常热情地、习以为常地留我们吃午饭。可别小看这顿午饭,对我们来说是一顿难得的美味佳肴,对他们来说已把我们当成贵宾来招待,他们都尽最大的能力用家里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我们,最起码的会有新鲜的鱼和腊肉,再好一点的会杀只鸡来款待我们。
我们通常去的一家是住在白庙集附近的一家农户,这家的男女主人姓什么叫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他们家的具体位置我们也没有什么印象了,但他们热情和好客以及对我们的招待和温情却使我终身难忘......
当时我们得知这家的男主人是大队的会计,女主人是大队的妇女主任,男主人长的高高瘦瘦、清清爽爽的,女主人长的白白净净、眉清目秀,他们当时大概也就是二十七、八岁的样子,有一双漂亮、活泼的儿女,儿子有七、八岁,女儿也就五、六岁吧,一家人和和美美、非常幸福,我们俩非常羡慕这幸福的一家人,并且与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每次回家探亲都会给他们带一些红糖和碱面等他们那里奇缺的东西,他们也会送给我们花生和更加热情地招待以此来维系和我们之间的友谊。
每次去他们家里买花生他们都会盛情地款待我们,男主人和他们的儿子都会在他们家的池塘里用捕鱼的罩子为我们捕几条鱼。(当地的住宅有一个奇特的景观,每家的院子都被一圈池塘包围着,只留一条路通往住宅,池塘里的鱼常年不断,所以吃鱼就成了当地农民的家常便饭了)记得有一次,热情的主人为我们专门杀了只小猪娃,白白的、嫩嫩的肉烧了一大盘,并且热情地给我们夹菜,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吃肉了,很馋,但看着那些肉我有一种倒胃口的感觉,面对他们的热情我又不好意思说出这种感觉,正好他们家有一条狗在饭桌下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在享受着这些美食,也急切地等待着我们喂它一些,我偷偷地趁着他们不注意时把这些肉喂了这只狗,看着这条狗摇头晃尾的得意样子,而我又把这些我不愿意吃的东西转移了,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愉快。
这些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却依然清晰地记起。这家人现在是否安康?当年的两个孩子早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给他们家带来了机遇和幸福?
多年以来,我时时地想起这家人,在那个苦难的日子里他们曾经给了我们温暖和关爱,给了我们理解和尊重,我深深地感激他们。
人间处处有真情,愿真情永远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让爱的阳光永远充满人间!
未完待续
2009年8月13日
作者:秋之满天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