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淮滨论坛

查看: 5994|回复: 2

四五十年前,曾有人在淮滨这样度过“九一八”

[复制链接]

531

主题

4527

帖子

3483

金币

10级:少将

Rank: 10Rank: 10Rank: 10

注册时间
2016-3-3
发表于 2019-9-18 2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驻马店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71年9月18日,今日是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四十周年,淮滨马集公社,中央财经大学五七干校。

崔敬伯看了《解 放 军 报》之后,想起过往。1930年33岁时,由河北省公费派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31年的九一八时期,他还在英国伦敦留学时,写下“裹创且再战,风雪万重山”。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崔敬伯招到日伪通缉,只得离开北平,前往南京,参加所得税筹备委员会工作。负责起草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是中国所得税制度的创始人之一。

时光一晃又是四十年过去了,日本人早已被打败了,内战也早已结束。按说应该过上国泰民安的生活了,可是国内局势风云迭起,崔敬伯一肚子学问,却只能在淮滨马集公社面朝黄土背朝天。

值得欣慰的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抱负,“眼看绿麦苗,口吸黄金叶,身在词养所,胸怀全世界”。

人生就是如此,聚散离合亦为寻常之事。君在淮河畔,妻在京城念,最知他的,还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崔颖若。崔敬伯自1969年秋末从北京来淮滨五七干校,在淮滨这偏远的小县城农村已经务农快两年了。时光无情亦有情,尝尽了相思的滋味,把这初秋的思绪都倾倒在给妻子信里:


老颖:

今天九月十八日,写第八十九号家信。阅读“解放军报”,已经很醒目地提出“九一八"四十周年。

记得一九三一年九•一八,老敬正在伦敦读书,曾在英国博物院图书馆写下那首值得纪念的一首“水调歌头”。 那首词的结尾“裹创且再战,风雪万重山”,已经认识到“持久战”的必要性。那首词,曾经老颖特别“垂青”。发表在“大公报”上也曾经读者的注意。老敬认为那首词,是流传下去了。我这老头儿,早把“名利关”打破,不求名、不求利,已经成了我的素性;但是好的诗词,毕竟是湮没不了的。

还有一、两个例子可以证明,例如我在上封信里告诉老颖:我校有位王志敏同志,他就记得老敬在数年前所写的五言长诗“欢呼周总理访问非洲十四国胜利归来”。那首诗写在参观留言簿上,也算是流传下去,不能湮没的。

其它凡是在“大公报”上发表过的诗词,在北京图书馆里,存有全份的大公报,当然也流传下去。甚至我们干校(淮滨五七干校)收发室的王承文同志都记得老敬的一首五言绝句“眼看绿麦苗,口吸黄金叶,身在词 养所,胸怀全世界”。说句自负的话,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其它知音的的友人,还有许多,可以自慰。可是最知音的,还得数我的老颖,你能把那首《水调歌头》,懂得很深。

因此,我又记起柳子厚所写过的“初秋夜坐怀于武陵”那首五言诗: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露香难极,沧波浩无穷,相思岂在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絙枯桐,清商激西灝,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諒非工,希音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现在又是“初秋”的季节了,子厚怀于武陵,老敬则是怀老颖!子厚的这首诗,老敬可以一字不易地借来,只把题目换成“初秋夜坐怀老颖”即可。

老敬对于琳琅满目的唐诗,特别喜爱柳子厚的诗,而且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能对柳诗慷得很透。老颖你看,像“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工”, 这样的诗句,写得多么好!

君壮(其子)也是很喜爱诗的。王介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子不是曾经念诵过么!


老敬      
—九七一年九月十八日


101442okq4q4idjdw77wdz.jpg
上图为1966年崔敬伯在中财宿舍前。谁曾想到三年后的1969年要来淮滨种地,真是一个时代的苦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7

主题

1万

帖子

657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8-2-17
发表于 2019-9-18 23:08:43 来至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三门峡
这照片好珍贵
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

帖子

114

金币

2级:士官

Rank: 2

注册时间
2019-8-16
发表于 2019-9-20 05:00:17 来至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开封
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