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查看: 5296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滨历史:淮滨这所学校的特点

[复制链接]

532

主题

4529

帖子

3501

金币

10级:少将

Rank: 10Rank: 10Rank: 10

注册时间
2016-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9:36: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驻马店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以居淮河之滨而得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有一段特殊的历史。

196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淮滨县马集公社接收一个军用农场,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五七干校,面积纵横几十里地。

河南省淮滨县马集公社,地处淮滨地域中部,南距淮河5公里,北距洪河10公里。建国初期,南北两大河流泛滥时,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活困苦,人口外流,地广人稀。1955年,河南省民政厅在淮滨县马集设置安置农场,这是河南省最大的安置农场,占地广阔。之后该农场移交地方驻军。196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接管了这个军用农场,作为总行干部和职工们下放的地方。

1969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召开群众大会,欢送首批到淮滨干校学员。

4月6日12时4分,首批下放人员(又称先遣部队)约 200余人,在北京站乘火车前赴“五•七”干校,为走“五•七”道路迈出第一步。里程说近实远,次日3时39分到达信阳,在接待站早餐后,早8时改乘汽车, 12时到淮滨县马集“五•七”干校所在地,到校后参加校部所办为期3天学习班,其后开始筹建工作,迎接大军到来。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五•七”干校对外宣布成立。当晚,淮滨县革命委员会、淮滨县武装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五•七”干校、举行联欢晚会,祝贺银行“五•七”干校成立。


上图,央行人员留在淮滨的标语

4月18日,校部举行扩大会,首先军代表宣布干校革命委员会成立,由于党组织尚未恢复,革委会为干校最高权力组织,领导淮滨干校一切。并指定李聘周为革委会临时负责人。接着李聘周代表革委会,宣布校部政工、生产、后勤三组负责人名单,分支机构按原机关司局编制设8个连,后又增加机务连,如办公厅为一连、政治部为二连,并指定各连正、副连长。这里6月1日前后,麦收开始,军管会要求在前,下放干校人员必须全部到校,5月底下放干部、知 青、家属共计1100余人,全部到位。
(注释:李聘周(1917-1997),曾任总行淮滨“五七”干校校长、党委副书记,后又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局长。1976年4月,李聘周调任中国银行驻香港总稽核。1979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李聘周先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后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国务院批准,李聘周奉命恢复组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国内业务,1981年担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业的开创者。)

淮滨干校成立时,中国银行驻英国伦敦分行送给干校两辆英国造的大卡车,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两辆卡车的性能先进,马力非常大,烧柴油,在淮滨至信阳的三百里路段上,没有车能超越它。因车头颜色是红色的,都叫它红头。它的车斗是自卸的,自动卸车时,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中国人民银行在淮滨的干校一建立,就接收到了大片土地。最早下去的那批“五七战士”,尽是一些没有干过庄稼活的机关干部,一下子要耕种这么多的土地,劳动强度是相当大的,平均每人要耕种上百亩的土地,比当时的社员还要多出几倍和十几倍。本地的农村社员都咂舌地佩服“五七干校”干部,说“干校种地好气魄,我们学不了。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1300多名干部,除87名仍留总行工作外,其余全部下放淮滨。除了央行各司局,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北京造币厂、《中国金融》杂志,这些下属单位的干部、职工也一并从北京下放淮滨。1969年11月,财政部下属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从北京南迁淮滨维持政治性运转。1972年之后财政部的下放干部也来到淮滨五七干校。

淮滨“五•七”干校和其他干校相比,有以下不同之点:

一、对学员没有年龄、体质要求。上到头发苍白老人,下至十几岁知识青年,老、弱、病、残,甚至机关幼儿园也搬到干校,比如时任行级领导干部8人,年龄都在“花甲”以上,除行长被隔离审査、留一副行长抓业务外,其他6名副行长都下放到“五•七”干校,分配在一连的有2人,由于这些领导干部年老体弱,无法参加繁重的大田体力劳动,被安排晚间看护粮仓、喂养牲口。

二、 学员来源多元化。学员主体是在职正式职工,知识青年、家属也成干校学员。有些年高龄老太太也被下放到干校,不让在城里吃闲饭,下放到干校照样吃闲饭。例如下放到校部一女同志,其母年在60以上,姥姥年过八旬有余、也下放到干校、校部要求由一连安排吃住、次年姥姥病故,当地没有火葬场,处理后事遇到许多困难,最后以公用木料做棺材、由于那里地势低、水位高、挖1米多就见水、无法埋葬、其家属用马车将遗体安放在远处一烧砖瓦窖内。凡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的知青和家属,均享有和正式职工同样权利,其待遇每人每月发给18元生活费。

三、生产劳动军事化。各分支机构均为连、排、班建制,连有连长、排有排长、班有班长。日出上地劳动排队出发,日落收工时整队而归,有时还要进行军事演练。

四、活学活用。干校没有正规的学习课程,只活学活用XXX著作、最新最高指示。并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批这批那,机关批什么干校也要批什么。有时还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五、以劳代学。劳动是硬任务,长年累月参加劳动是对每个学员基本要求,在干校表现如何就看劳动态度,劳动量大、时间长,任务重的是春插秧、夏收麦、秋收黄豆,在这些季节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0小时。农闲时,要挖沟蓄水,打土坯盖房,劳动强度大。名义上是干校,实际上是农场。

六、学员行动受到一定限制。办校头几年,校方管理很严,没有寒暑假,周日不休息,常用开会、雨天代周日休息。除在职单身职工可按国家规定回原籍探亲外,其他人不得擅自离开干校,没有军代表批准,任何人也不能回京。


1974年财政部决定撤销在淮滨的“五七”干校。(1969年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合并,因此央行淮滨干校也被称之为财政部干校)


-------------------------------------

上图,一位教授在淮滨开拖拉机


中央财经大学教职工在中共淮滨县委的合影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干部及家属在淮滨农田上的照片


淮滨干校里的母子在联合收割机前


淮滨干校里的女知青,她们都是人民银行人员的子女。


-------------------------------------

多位北京人回忆当时(1969-1973)的淮滨农民:

1,当地农民的劳动目标却是“每天争取七大两”,老百姓生活条件相当贫穷,住的是土坯垒糊茅草顶的房子,下雨天里面又黑又潮,地里粮食作物稀拉矮小,产量极低,连最基本的吃饱饭都做不到,农民外出逃荒要饭很多。

2、在淮滨干校时,丁冬放(央行副行长)在放羊途中见到附近百姓割拔路边的青草,就问拿这些草作什么用,农民告诉他因为无柴而拔草烧火做饭。他一直将此事记在心里。之后丁冬放恢复了职务,一直在努力建言,丁老对农村沼气节柴灶等听到什么地方有好办法就亲自跑去看。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普及沼气灶,使无柴烧饭的百姓不再去割路边青草,让家家户户都能烧饭不用柴。

3、大面积的麦收“战斗”肯定是不能收得很干净的。激战过后,麦地里总是还有不少的遗留。好在遗留的麦穗也不会浪费,干校允许附近的农民进人麦田捡麦穗,这样,干部们每天一收工,农民们就蜂拥过来捡麦穗,打扫麦场,倒是捡得一干二净,补了干部劳动之不足。这里的妇女劳力占了半边天,而且非常勤奋,泼辣剽悍,每次麦收劳动,许多妇女都自动参战,打扫剩余物资,尤其是一些中年妇女,随着挥动的镰刀,一起一伏,胸前的一对宝物随风飞舞,直上云霄,真是叹为观止。不一会儿,身边的麦穗已经打扫得一干二净,干部、农民皆大欢喜。

4、沈施青问肖平:“你觉得农村好吗?”肖平说:“农村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电灯,晚上只有煤油灯,不能看小人书,也不能学写字!”“啊!你还想看书写字呀?”“当然想。不过这里街上的农民叔叔伯伯们说:在农村里用不着认字、写字,只要会种地就行了,爸爸,你说是这样吗?”沈施青顿时猛吃一惊,心想不错,是呀,像爸爸这样,还有跟爸爸一块儿下乡的叔叔阿姨们,他们读了不少书,写了不少字,管什么用呀!现在还不是在农村里学种田吗!可是这话沈施青没有说出口,他怕说出来挫伤了孩子那种天真的自觉要求学习的心,不能误导了孩子呀!

在淮滨五七干校,一面是干部们勤奋的劳动和轰轰烈烈的运动,而在校外呢!当沈施青和其他一些下放干部们路经一些村落时,看到农民们住的土坯房,穿的破烂衣,有的一家几口蜷缩在一个几平方米的破屋里,甚至牲口也和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真个是人畜同居。统看起来,农村的状况和沈施青十多年前下放农村时看到的情景没有多大区别,还是那种陈旧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依然那么贫困,沈施青心里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怆!啊!亲爱的祖国呀!咱们这些读过书、有学问的人打过来打过去,好像天下就是应该由我来掌管的,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想到我们的农民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农民真是好欺侮呀!什么时候能够真心为农民办一点实事?一种难以平复的自疚感充满了沈施青的心头。

5、当地粮食不够吃,麦收后还要交一部分公粮。到七、八月份青黄不接时,国家由粮库补贴每人每天八两杂粮,吃不饱还要掺些野菜和红薯秧等,很难下咽。我就给大家讲解有关语录的含义,要求大家遵照XXX思想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不能光靠政府,政府也有难处。首先种好地,多种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多打粮食,种好自留地。当地群众觉悟很高,干部工作也深入,虽然温饱问题不是靠嘴上说说就解决的,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说我辛苦了。但当时当地公社也有个别干部左的出奇,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几棵辣椒、 向日葵等都要被他们砍掉,说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群众敢怒不敢言,为此,我婉转的劝村干部对这类问题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每次回干校都多带几个馒头给房东的小孩吃,群众关系搞得很好。


6、班主任姓姜,模样硬朗,三十岁左右,对孩子们很好,教我们从井里打水,摘柿子吃。在这美妙的大自然里,逃学很快乐吧,有一次我“生病”了,一放学老师便来看我,我躺在床上浑身上下地不自在:这次“跷课”的滋味不怎么样。时常想起这位老师,应该60多岁了吧,很想见见他,为了感激。也想发个帖子,把当年的小伙伴们都找到,再续当年的缘。
明明是北京孩子,上大学时却画了一幅秋收图慰籍“乡愁”,想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融进了血液里。那时,每每读到乡村作家、或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也感到特别亲切,其中的景物、人物、生活总能触动我。至今仍幻想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依次种满苹果、核桃、枣树……鸡鸭成群,有条件再养头牛、挤个奶什么的。人类对自然本能的热爱一定是铭刻在基因中的,而这一段如此自然的生活为我增添了美好真实的回忆。很想重访那个小镇,采访中国一个不知名的小乡村农民的生活、变化,一定很有意思……

7、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张焕彩副院长在这里养猪,他比学生们来的更早一些。养猪场大约有十来头猪,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它们的饲料加工煮熟,适时喂给它们,经常清理猪圈的卫生。张副院长平易近人,学生也将他当长辈一样看待,重物累物不让他干,张焕彩干的最多的是烧柴火(煮猪食),没事的时候就是看书看报。学生们也和他和平相处。听说一个大学的校长喂猪,常有农民来看,张焕彩不怕脏,不怕累,在农民眼中,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猪倌。

8、姜营附近有好几个村子,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同学们都到达后,附近村子的队干部为了表示欢迎,还领着社员给我们送来一口猪。有的城市同学莫名其妙,问送猪干什么,让我们替他养?军宣队老郭笑着说,你不是唱过“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吗?这是贫下中农慰问我们的呀!对这头生猪,北京来的大师傅也弄不了,还是请农民帮助宰杀的。

9、当地老百姓相当贫穷,记得军代表组织访贫问苦,特邀贫下中农代表来我们的驻扎地开茶话会,几个老乡带着孩子来了,小孩们几乎赤裸身子,因为没有衣服穿。会后在学生食堂用餐,用食堂做的一般饭菜及白馒头招待他们。可能老乡们难得见到如此佳肴喜不自禁,吃饱喝足了还带了不少馒头回去。可见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

10、我记得有件事那是我们刚从北京到马集,因为条件差,大家闹情绪,军代表带我们去跟农民同吃同劳动,记得生产队长没有钟,看太阳上工,收工,是初冬时节,我们早上7:30到了现场,大概9点左右下地,我记得队长看到太阳正中时给女劳力讲:可以回去做饭了,北京的学生要到你们家吃饭,我们每两个同学分到一个农民家里,分到了一个大队委员的家里,后来通过交流,我们是吃的最好的,野豆子烧米饭,还有腌菜炖豆腐,大部分同学都吃的红薯粥。据说农民隔夜就做了准备,队里还磨了豆腐。劳动就这么一天,后来也没有去,因为太跟人家农民找麻烦了。


11、这几天看了多位同学回忆在淮滨的情况。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淮滨当地人生活十分穷苦。
我记忆中有两件事,与写校史虽无关系,却很能说明当地人比苦难更甚的灾难。
1970年春,有一事惊动了许多同学。有一天,我和殷xx等几个同学,在去马集的路边散步,看到一些同学围观什么,我们好奇地走过去,见地上躺着一个死婴儿,女的,全 .裸,……殷XX感到很震惊,拉着我匆匆离开……后来,有好多同学都去看了。大家可以回忆回忆!
我当时倒觉得无所谓。我在河南农村长大,小时候常见村边沟窝里扔死孩儿,没有衣服,用谷草一捆就扔了,天空老鹰在上边盘旋……我见的多了,也不怕。倒是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恐怖:鲜活的生命,怎么死的?怎么就象扔垃圾一样?
半个世纪前,我们河南穷,淮滨更穷。

12、我当时被分配对XXX进行隔离审查,当时秘密在马集对面农村租了一户民宅,村子三面环水只有南边有一条出村的道路。当时由金融系卿光中()老师带领我们,除我之外,还有庞xx等。这户民宅里什么家具都没有,放东西的、存粮的、灶台都是土坯垒的,可见农民贫穷至极。

13、 我们去的淮滨是多年的淮泛区,当地农民很苦,人显得黑瘦小,当地人四五十岁就算长者啦。树没有很粗的。下雨天地上到处像鸭子屎的泥巴地。我曾打听过为什么老人这么少?我就在想人民银行总行五七干校都到淮滨来办或许是想帮扶老百姓吧。

14、淮滨县城在淮河北岸,邻近安徽,离湖北黄冈也仅隔固始,光山,潢川,商城等几个县,是三省相交之地。这里人烟稀少,水多,一家一户被水塘包围,像护城河,多水稻,是南方风光,过淮河,河水悠悠,缓缓流淌,让我们想起了北京的大运河。总行同志讲,淮河泛滥,土地常被淹,农民都很穷,常常有人偷东西。还介绍了人情风俗等。


15、经过几个村庄,看了农村的集市,农民穿得破旧,集上的交易最多也是几角钱,看到这些,心中感叹,农民真苦啊!


16、我和XX访问了几家贫下中农,看到农民的生活很艰苦,有的一家五口人,睡在一张床上,房子又小又黑,别无陈设,衣着陈旧单薄,做饭的灶台脏乱不堪,灶台冒出的黑烟弥漫整个房间,让人喘不上气来。就是这样,农民也很知足,说比解放前好多了。看到我们到来,孩子们边跑边喊:“看新媳妇!看新媳妇!”惹得同学们一陣欢笑。

17、我们住的地方小水渠很多,里边有好多虾,当地人也不吃,有个别南方同学就打捞起来,晒成干,说带回家吃。有时能看到有老太婆穿着大红花棉袄在街上走,觉得很好奇,问了才知道那是老人给自己淮备的寿衣,说活着的时候要穿,这样才安心活着。

1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校为附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技能,并无偿支援人力、物力和设备,使受援农民的种植技术、种植知识有很大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上面已提到这一带农民历史上所遭受的天灾人祸,水涝之苦,养成靠外出逃荒要饭为生、不思种田养家的惰性。这种状况,在干校时期也未完全消除。有时,我们去农村访贫问苦或进行政治形势宣传时,看到农民家里十分贫寒。住的是简陋、低矮、破烂的茅草房,屋内没有炕铺,只是靠墙根用土坯垒成三个泥垛子,上面横搭几 根木棍,再上面铺一层玉米秸秆,就算是睡觉的“床铺”了,“床铺”下面是猪窝和鸡舍。也就是说,人、 猪、鸡同居一室。不仅猪鸡随意乱跑,屎尿满地都是,无法下脚,而且恶臭熏人。有时,我们干校学员去为农民帮工,天天吃红薯面糊糊,甚至还吃已腐烂变质的红薯粥,吃起来又苦又辣又涩,真是难以下咽。可是没有别的东西可吃,只好入乡随俗了。据农民自己说,他们只会种玉米、小麦、红薯之类,水稻、蔬菜 则不会种植。干校为了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贫穷状况,决定分期分批,包括人力、机械、种籽及技术知识等全部无偿援助他们。比如种植水稻,从耕耙土地,插秧、灌水、施肥、锄草及其他田间管理到最后收割、 脱粒等等全过程,都要干校派人亲手帮教。当农民吃到白花花、香喷喷的稻米饭时,他们非常感激干校无 私的援助。有的村寨敲锣打鼓给干校党委及有关连队 (包括加工连等)送锦旗,送感谢信。可以说,干校在淮滨的几年中,附近得到干校真诚援助的贫穷农民 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了,从而也逐渐改掉了过去靠外出逃荒要饭的惰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128

帖子

5665

金币

11级:中将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注册时间
2022-3-30
沙发
发表于 2022-10-7 22:02:59 来至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万

帖子

5159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20-3-4
板凳
发表于 2022-10-7 22:24:19 来至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6895

帖子

5587

金币

11级:中将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注册时间
2020-2-17
地板
发表于 2022-10-8 17:29:07 来至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其实现在的干部才真的需要下田劳动一下,不然大水,干旱,他坐办公室里还在冥思苦想今年粮食又增产百分之二十还是百分之三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036

帖子

2347

金币

8级:上校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2-18
5
发表于 2022-10-14 00:03:09 来至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主题

4529

帖子

3501

金币

10级:少将

Rank: 10Rank: 10Rank: 10

注册时间
2016-3-3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5 09:15:34 来至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驻马店
淮滨的春天生活 发表于 2022-10-08 17:29
其实现在的干部才真的需要下田劳动一下,不然大水,干旱,他坐办公室里还在冥思苦想今年粮食又增产百分之二十还是百分之三十呢。

说的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