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先说一个亲身的经历。 好些年前,曾在浙江参加某个会议,有缘得见作家王手先生。那时他初具名望,还只是当地的作协副主席。席间,为表示尊重我称呼他“王老师”。后来有人告诉说,王手只是老师的笔名,是他从自己名字中各取一个偏旁,他并不姓王。好么,自己颇感尴尬也就赶紧改口随着旁人称呼“王手老师”。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但又颇为经典的“戏说”——在官场上,姓郑的副县长和姓付的正县长,你叫他郑县长还是副县长又或者付县长还是正县长?有人通常会说,那就叫郑副县长或者付正县长。看看,多别扭呀。 这也只是个特例,可也充分说明了在称谓上的一些问题。 为了基本的礼貌,避免直呼其名,在古人那里姓是姓名是名,还有表字以及个人不同时期所取的各种雅号。更古远的“氏”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不通用,也就不必多说。就说民国时期还较为通行的“字”,今天也没有了。 这就造成了即要表达必要的尊重,实际上又常常出言不逊。 曾经有个共同的称呼叫“同志”,比如“解放军同志”、“雷锋同志”……这样倒也不错,可是慢慢会发现彼此口称同志,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志同道合呀,而且张同志、李同志、王同志,一叫一大片,你本意叫的是谁,缺少明显的特指标志,是不是?况且,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早已不是那种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了,眼跟前除了公认了的“毛泽东同志”,谁又是你真正的同志呢。 所以稍后一些时期,比较流行的是称呼对方职务(职称)或者姓(及姓名)加职务(职称),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那个“郑副县长、付正县长”的纠结上去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快速迭代更新,各种新奇的网名也是层出不穷。如果类比一下的话,这网名大概相当于先前的“号”吧。 总归不管各个时代,各种背景下的名也好、号也好,但凡所取出来的并示人以称呼的,总有其特定的内涵或特指的内容。比如当年的“芙蓉姐姐”,勿论是否“清水出芙蓉”,那一定是希望美丽而与众不同,所以这些年来其走得也是跟美相关的路数;再比如“韩寒”,这名字一听就能给人一种冷峻的感觉,先不管是不像有人称誉其“21世纪的鲁迅”那样,但确实其路数也颇有让人颤栗的独到之处。 再比如,鄙人在此的网名“吴三省”,就字面的意思,“吴”和“吾”音近又和“无”谐音,三省吾身。要作称呼的时候,也大抵类似“王手”而应成为一个特定的词组吧。若一定要掰开来称“吴××”,我做不到君子的境界,但也会像王手先生那样轻淡的一句,不知者不怪么。至少,没在“吴××”前修饰“秃×”已算相当客气且足够礼貌了,我得谢您。 说到这里,又不禁想到一个因为称谓曾经惹有人不怎么愉快的事来。 在一次讲座中,有位研究传统文化的李姓教授,在被人称呼“李教授”时,虽然没有暴跳如雷——毕竟人家修养在那呢。但是也在讲授的过程中,轻描淡写地穿插到,有位同学到他家里“李教授李教授”地称他,而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教授,问题这又来了——“您这是叫我呢还是叫我父亲呢?是尊重我呢,还是不经意地增添尴尬呢?”当然了,那位教授也是借此说事,哈哈一乐而已。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