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969248
- 精华
- 0
- 积分
- 50
- 马克
- 357
- 金币
- 136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4-11
- 最后登录
- 2025-1-6
3级:少尉
- 注册时间
- 2018-4-11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鉴赏
【原文】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鲜花败褪艳红残存,初生的杏子又青又小。燕子从村中飞过,绿水环绕人家。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人啊!你又何必伤感,其实天涯到处都会有芳草。
墙里的秋千,墙外的小路。墙外的行人路过,听到墙里的佳人在笑。他驻足聆听,心想家人今天为何如此开心。其实,佳人只是玩玩秋千罢了,玩腻了便回到屋里去了。而看不到佳人的行人还在墙外守候。唉!多情的行人啊,你总为无情的佳人所烦恼……
【鉴赏】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文字为禅”的特点极为突出。“青杏”一词,源自宋初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描写了红色的杏花开满枝头,“闹”出了繁花似锦的大好春光,作者寓意以此“杏”比彼“杏”,并不言明,形成独特的对比落差效果,既点明了暮春这一时节,又隐约透露出作者伤春的情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暗用“旧时王谢堂前燕,何时飞入百姓家”之句,典王导谢安而不直言,暗示作者欲学王谢,从禅宗中获取慰藉,超然仕途得失之外。并且飞燕形象的设计,也暗含着作者的情思。晋傅咸《燕赋诗》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因而含有历史见证人的意蕴,燕子代代相传,还是那一家的燕子,而人世却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
“枝上柳绵吹又少”中“柳绵”二字,典出谢道韫咏雪诗,“未若柳絮因风起”。轻扬的柳絮随风飞舞,本是美好欢快的境象,而作者引出的却是老枝残絮,暗用喜物以表悲物,不竟更悲!
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句,则从《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句化用,屈原在这里是借“芳草”以喻“明君贤臣”。作者以“芳草”为媒,使用屈原的故事,暗示自己和屈原一样,官场失意,际遇坎坷牢落,而字面上不出现屈原的名字,用典而不着痕迹。
东坡这种不执着于物象外形描写,用典多于白描,理性趣味多于感官美感的追求,不正是“不是无身,不欲全露”(《林间录》卷上)的曹洞家风?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其意象与“百鸟不来春已老,落花流水绕江村”(《禅林类聚》卷十四)何等之相似:时光流逝,世事成空,一切都转瞬即逝。而仕途的失意加重了作者对人生虚幻的更深体会,“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作者多次叠用“墙里”、“墙外”,两次叠用“笑”、“渐”、“情”,深沉地表达了一种人生空漠之感。从墙外路过听见墙内秋千上佳人的笑声,作者遭贬的沉痛心情有了难得的一丝快慰,然而转瞬之间“笑渐不闻声渐消”,真可谓人生无常、快乐无常。毕竟隔在佳人与行人之间的墙是行人无力改变的法相,行人满腹的苦涩无法排遣,对人生的真正意义表示怀疑,“多情却被无情恼”,勘破红尘却难舍红尘,多么无奈与伤感。作者在仕途上也正是这样一个匆匆过客,因而在人的异化面前,面对个人存在与伦理政治的分裂与冲突,作者只有用禅宗的般若空观去淡化和消解,从色中悟空,从繁华中悟虚妄,以期解脱痛苦、随缘自适,花已凋谢、青杏已非红杏、谢女的柳绵已被风吹落,少了,无法“因风起”,屈原叹惜“何所独无”的“芳草”,而今作者虽故作洒脱地自慰“天涯何处无?”,却隐含着作者 “天涯何处有(知己—明君贤臣)?”的疑惑和自问,曾经王导谢安门前的“燕子”如今却从“绿水人家”飞出。年华流逝,世事无常,人生亦如梦,苦邪痛邪还有什么意义!但苏轼的婉约毕竟不同于柳永的“绮罗香泽”,他虽借“佳人”以抒胸中郁结之情,但记挂于心的仍是国家与君王,剪不断的仍是家国之思、君臣之情,表达的仍是匡世济时的丈夫之气。
人生如梦、人生无常、万事皆空,是作者的般若空观与老庄虚无思想的结合。般若提倡勘破诸法皆妄,大乘十喻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加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维摩诘经》亦云:“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从妄想生。”老庄虚无思想则追求“超然物外”。二者结合正是这首词“时光荏苒,人生无常”的基调。
这首词中,作者用“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对“花褪残红春杏小”,用“天涯何处无芳草”对“枝上柳绵吹又少”,均是以明对暗,以喜对忧,以对真实取代虚幻,正是截断众流的意象对峙。用燕子纷飞、水绕人家的江南美景给人的愉快,来冲淡和消减红花凋谢、杏子瘦小给予人的萧条凄凉之感,用一望无垠的青草的蓬勃生长来缓和残枝零落的柳絮的肃杀,前后意象看似对立,却又不触不背,二元并存,作者正是吸纳了截断众流的方式,用希望与光明之意象有意识地截断自己失落与郁闷的情思,以求超脱。而以“无情”对“有情”,却道出了世事的荒唐、滑稽,作者的无奈,作者于国于君忠之如此,贞之如此,却一再遭贬,人生何其虚无!但矛盾中的作者极力摒弃自己失意的心情所带来的消极思绪,欲还事物之法相,亦以自慰,平衡自己的消极。这正是云门宗三昧之一的“截断众流”中的意象对峙。
苏轼的禅宗思想在诗词中多处体现并非偶然,而是诗人长期的人生体验和理性思考后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必然契合。无疑,禅宗的理事圆融,为其诗歌拓展出一个了崭新的禅悟美学情境。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还是无情,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笑容绽开的时候,似乎总有泪隐隐相伴。只是伤了自己的,总是无情的人和事。爱没有谁对谁错的是非标准答案。我们只同情那些笑渐不闻声渐消的无望者,却在很多的时候,并没有去找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却会在胡思乱想中,考虑一些莫名的东西。有一些是实际的,有一些是虚无的,空到虚无,各种怪异的念头便会丛生,像疯狂的野草一样四处蔓延,而这样的放纵,时常让自己的思维放肆而行,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及时间里,悲天悯人,横眉冷对。
这是一个易于令人伤感的季节,这是一个反复上演频率很高的传统的节目。在你东坡眼里,却有些另类。当然,一个易入俗套、易落旧窠的人,他如果不能臻至此境,他就会沦为常人。你的另类,则在于力主求新,善于从平常事寻常物里提炼致理,以理化情,以磊落坦荡的襟怀泰然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人成高格,诗(词)成大境,非一般人可比!
因而,在这个最易引发人伤感的传统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皆残,落红色衰,将化春泥。青杏尚小,初夏将至未至,候在春天的花园外窥视多时!
旧时燕子,飞过春野,飞过绿水,准确无误地抵达旧时人家,在似曾相识的院落上绕来绕去。
无力的东风并非无情,只是她要去赶赴一场约会,在她即将离去的当儿,柳絮载途,纷纷扬扬,扬扬洒洒地为她送行。可是,芊芊芳草却在春风的呵护下,远浸天涯的同时,也染绿了我们这些饱受创伤者的心境。我们才知道,春天终要离去,但她会以特有的方式留在我们的身边,走进我们的心灵。而且,从来都不曾离去。只是因我们自己的疏忽而无视了她的存在!
因此,我们自然不必叹惋百花的凋残、浓艳的减褪!
深院高墙内,佳人的秋千高荡,笑声随了秋千飞扬。
深院高墙外,是羁客匆忽走过的道路。
墙外,征尘扑面的羁客恰巧打马驰过,却被墙内佳丽们无邪的笑声绊往了匆匆的脚步。于是,他勒马引颈,踟躇不前。不料,佳人的笑声渐渐地远了,最终彻底地消失在羁客的听力之外。
唉,自顾多情的人呀,又被无情的春光惹了一身的苦恼,不能自拔,无力自拔。
他,要么在伤逝中憔悴,要么在憔悴中自振。
“天涯何处无芳草”呀,又何必要在这一棵树上吊死?
知春者,春自常在;赏春者,春满天涯!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不会被一时的挫折击倒的!一个真正的强者,即使身处暮霭沉沉楚天寥阔的苍凉之境,他也会坦然而对!
豪放豁达的东城,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写这首词,是面对春天的无情流逝而自寻烦恼呢,还是借以慰藉他人?最后的惆怅总让人难以释怀!
残红褪尽,青杏初长成,这是自然的代谢,有几会悲意总是免不了的。燕子是春天的精灵,她们的翻飞,她们的呢喃,总给人几分欣喜——春天虽然远逝,但春天的生机尚存,而且越来越旺,到处张扬着无限的魅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正在发生。秀美的江南,那佳人的笑声,是自然之灵从心底涌出的天籁之音。那笑声越脆,越无私,越不着痕迹,自然就越有灵性、越有生机。可是,正是这笑声,制造了一起事故,绊倒了一位匆匆赶程的行人。笑声对自然的有情却是对行人的无情!这个无辜的人呀,他从此丧失了理智,丧失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他,因此沉论!他,因此无以自拔!
东坡,你是不是那个在墙外被笑声击倒的人呢?如果是,那你又在羡慕什么呢?用今天的说话,你正是围城之外那个急于想冲进去的人!
东坡,如果墙内的佳人羡慕墙外行人的自由,她又何必如此放纵如此恣肆的笑呢?她要不要冲击围墙的封锁由她自己决定。何况,墙外还有一个人正在苦苦地神伤。
东坡,你一生坎坷,仕途蹭蹬。你多次遭贬,又被贬至惠州时,多半亲人已经离散,唯爱妾朝云相依相随。你在赴惠州途中有感而发,作这章惆怅四溢的《蝶恋花》,看来,你虽阅人无数,却仍还不够知足。
有一天,秋霜初降,枯叶凋落,你让朝云备酒,欲让朝云唱这章《蝶恋花》佐你下酒。不料,朝云是曲调未唱,泪先湿了衣襟。你深感怪异,朝云答道:词中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让人伤情大决堤,没法唱下去。你调侃道:余正悲秋,你到伤春了。
据说,不久朝云也因痛而去,枝上柳绵看来是真的没有了,于是,你也终身不再听此曲。
“大江东去”的豪放是暂时的,更多的时候,你还是无限婉约的多情,翻读你的词,那些婉约的篇章,比柳永还要柳永。只是,那持铜板非山东大汉不能演唱的“大江东去”是你的金牌保留曲目,除后来的稼轩、鹏举外,罕有能匹!
东坡,你到底是那墙外的痴情汉呢,还是那墙内的多情女?这里面藏着的悬疑或玄机,恐怕只你才能给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了。我辈仅能瞎猜,于你的词,于你所寄,但愿无什大碍!
真正相爱的人应该听得见彼此心里的回声。但在某些钟情者眼里,却会产生爱的“错觉”。当你深深地倾慕某个异性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以为对方也有同样的意思,这时你的观察和试探都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不断强化你的自我感受,导致进一步加深误会,自我陶醉,甚至到处张扬。例如,总是感觉对方在偷偷地看你,其实人家是在看黑板听课;别人只是为着一般的礼节才同你交往,你却认为人家喜欢和你单独约会;路上碰见了,别人同你握手、点头微笑变成了示爱的信号;你不小心闯了祸,别人好心帮你收拾,也成了献殷勤的行为……一旦鼓起勇气向对方倾吐相思之情时,结果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水中捞月一场空,你却认为对方突然变心,或是在玩弄你的感情,甚至一时冲动,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一场风波破坏了原来好端端的友谊,尴尬异常。
谁像那只不愿离去的燕子?谁是那个偶然心动的过客?如果佳人知道了倾慕者的存在她还能不能如此快乐?得不到看不清的才觉最美?多情?无情?看似多情实则无情?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此后,苏轼亦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唱此词。就是这首《蝶恋花•春景》。
中国人实在是太喜欢燕子了。特别是文人偏爱将燕子入诗作词。“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刘禹锡);“双燕碌碌飞入屋,屋中老人喜燕归,徘徊绕我床头飞”(韦应物),非常美妙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画面。可以想象,当年的上海肯定也有燕子飞来飞去的良辰美景,现在的上海呢?还有“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秦观);“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东坡);假如没有燕子,中国的文学史上,会留下这样美学价值极高的名句吗?燕子的形象,真是一种美的象征。无怪乎,有一些文人,又往往将它带入凄清的爱情场面中,让我唏嘘不已:“槛菊愁烟兰露泣,罗轻寒,燕子双飞走”(曼殊):“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欧阳修)。更使我想不到的是,燕子居然还成了社会沧桑变化的见证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风水轮流转,贵族门第也有衰败时;“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白居易),将要老死在上阳宫宫禁中的白发女子何等哀怨。燕子的形象实在内涵太丰富了。它那别致的尾叉,优雅地掠过了一页又一页汉民族悠远的社会、文化史料画册。我们能给它一个什么名号呢?还是从它的形象上去找吧,去引申吧:“人类的燕侣”,美而贴切!
现在市区里几乎见不到燕子的影子。燕子啊燕子,都飞到哪里去了?心绪中便夹杂着两句宋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城市的上空,不适合有洁癖的燕子飞行。若要看燕舞,除非到唐诗宋词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倘非亲眼目睹,便不能从诗词中领略到生动活泼的自然之美。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想象的无能为力。难怪放翁先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少时,我虽然不懂“用笔”与“燕舞”、“行文”与“赏花”的关系,但今昔对照,觉得少年时的经历与体验,是人生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是智慧潜藏的暗流,以隐喻的方式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几十年后,蓦然回首,你会惊觉,我们今天的努力都是在追寻年少时的梦想。
在塞北,春天的气息是伴着雪花而来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寒极雪自消”,这是北方气象的“天道”。这是哲理,也是哲学,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变化由此产生。同样是雪,隆冬的雪和立春的雪给人的气息是不一样的。冬雪如细粉劲疾而寒冷,春雪似鹅毛潇洒而微凉,看上去也有本质的区别。塞外初春的美,清丽、潇洒、阳刚而豪放。
踏雪迎春,是北方的习俗。人们在雪地里沐浴春光,寻找万物萌动的感觉;倾听着春归大地时轻盈的脚步声;幻想着暖阳下鸟语花香的美景;等待着“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季节。
北方的初春,没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丽,也没有“春风吹水绿参差”的温柔,更没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朦胧。人们内心深处萌动着对万物生发的渴望。这种渴望源自于寒冬的严酷,雪色的单调,生活的乏味。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徜徉于回黄转绿的田边地角,微风拂来,你的思绪也许已经像燕子舞动灵妙的翅膀一样,在浩浩如烟的古老汉字中上下飘飞了。你发现,燕子的身影在我们泱泱诗国的传诵华章中穿梭游弋千百年。它在诗经中初现雏影:“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它在唐诗中显得清新俊逸:“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它更在宋词里飞花穿柳,拂红剪翠:“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燕飞人静画堂深”……那蕴藉的笔墨流露出了多少阁中才子、红楼佳人的缱绻情意。而南宋词人史达祖的一阕《双双燕》竟把燕子的形象推向了极致:“过春社了,度帘幕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晚归,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这恐怕是千古以来借燕表情的经典之作了。不过,我们从这首词即可看出,情商颇高的宋朝文人无论是“托梁燕寄意”还是“借燕织春色”,字里行间总排遣不尽落寞惆怅,总要捎带些闲恨幽愁。
现在身居闹市已无从感受“燕雀处屋,子母相哺”的熙熙然和乐安闲状了。但放眼天空,踏青郊外,那天蓝、山青、草绿、水碧、燕舞的景象还是时有可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