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304
- 精华
- 6
- 积分
- 74136
- 马克
- 371986
- 金币
- 1079
- 在线时间
- 506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2025-3-29
13级:大将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75楼
发表于 2016-11-16 16:41: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王宗仁:每个故事里都潜伏着作家的人格
作家要创作出美丽的中国故事,让你的故事立起来,既有温暖的人情又有饱满的力量,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大众生活中真实的人,可以依赖的人。别人愿意给你讲真话,你也善于听真话。你创作的故事面对的是人,是人的心性和灵魂。这就要求这个故事不但应该是正确的,而且是纯美和精粹的。做人是做作家的前提。毫无疑问,每篇(部)作品都休眠着作家的一个人格。这就要求作家要负责任,而不是敷衍了事,解决自己与要反映的这个故事的距离问题。别无选择,只能是“零距离”。深入生活不是“客居”。现状却是,做“客”的太多,当“主人”的稀少。当主人不是要你转换角色,而是说脱下作家的外衣,变成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时候你只有不顾自己的形象,才能把你要写的人的形象写得像个真样子。要了解掏粪工人的生活,你当然没有必要非得操起粪勺,但是你必须不怕脏;你要写解放军战士在地震灾区万死不辞地抢救灾民,没人要求你一定要挤进塌陷的楼群,但是你如果连现场都不去看看,是很难写好抗震故事的。必须要说的是,作家要写掏粪工人和抗震战士,更多的不是写现场,而是写背后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下力气体验更深层的生活。作家总是要清醒地明白,你创作的每一个故事的主人身上都有你没有的东西。也许他们看起来有些笨拙,不善言辞,但是他们拥有的正是你作文为人的宝贵财富。当你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谁比你重要。肯定地说,不少前辈作家做得比我们好得多,柳青、周立波、魏巍,还有路遥,他们用不朽的作品回报了生活,人民记住了他们。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作品,对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为什么就不能影响和引导今天的作家呢? |
|